
题目: 霸凌者的行为与心理
媒体: AiFM 《爱下班聊天下》
主讲人: 李莉莉 临床心理治疗师
日期: 2025年8月21日(星期四)晚上7:00
霸凌者的行为与心理:从校园到社会的深层反思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频成为新闻焦点,令人忧心。霸凌并非单纯的暴力行为,而是一连串循序渐进的伤害,从语言到人际、从肢体到网络,层层加重,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对受害者造成长远的创伤。
临床心理治疗师李莉莉指出,要真正理解霸凌,就必须从行为形态、成因、媒体影响,以及旁观者的角色来全面审视。
校园霸凌的多重面貌
霸凌最常见的形式是语言攻击,例如辱骂、嘲讽、散播谣言。随后可能演变为关系霸凌,通过孤立、排挤让受害者无依无靠。肢体霸凌则往往在成年人无法即时察觉的地方发生,带来直接的伤害。进入数字时代后,网络霸凌更是随处可见,它能把攻击无限放大,让受害者陷入无形的压力网络之中。
霸凌者如何养成?
霸凌行为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环境、家庭和心理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
霸凌者的心理动机
李莉莉解释,霸凌者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同的心理需求:
媒体报道的双重效应
媒体对霸凌的高度关注,带来两面影响:
这种“两极效应”提醒我们:媒体的关注必须谨慎,既要唤起社会意识,也要避免过度渲染。
被忽视的角色: 旁观者
讨论霸凌时,社会往往只看到加害者与受害者,却忽略了旁观者。
老师虽然重要,但由于身份是师长,霸凌者常会刻意掩饰;真正最接近现场的,往往是同侪。许多旁观者因为害怕被牵连而保持沉默,但这份沉默,往往助长了霸凌的气焰。
如何让旁观者成为守护者?
结语: 社会还能做些什么?
李莉莉提醒,很多霸凌者在真正行动之前,已经展现潜在警讯,例如叛逆、不听劝、过度炫耀、爱踩低别人。这些行为其实是孩子内心创伤的投射,若能及早介入,就有机会引导他们走向修复,而不是伤害。
要真正防治霸凌,社会需要从三个面向着手:
“受害者需要守护,霸凌者需要引导,旁观者需要被赋能。”——这是李莉莉对社会的呼吁。唯有家庭、学校、媒体与社会携手合作,才能减少霸凌的发生,为孩子打造一个更安全、更温暖的成长环境。
媒体: AiFM 《爱下班聊天下》
主讲人: 李莉莉 临床心理治疗师
日期: 2025年8月21日(星期四)晚上7:00
霸凌者的行为与心理:从校园到社会的深层反思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频成为新闻焦点,令人忧心。霸凌并非单纯的暴力行为,而是一连串循序渐进的伤害,从语言到人际、从肢体到网络,层层加重,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对受害者造成长远的创伤。
临床心理治疗师李莉莉指出,要真正理解霸凌,就必须从行为形态、成因、媒体影响,以及旁观者的角色来全面审视。
校园霸凌的多重面貌
霸凌最常见的形式是语言攻击,例如辱骂、嘲讽、散播谣言。随后可能演变为关系霸凌,通过孤立、排挤让受害者无依无靠。肢体霸凌则往往在成年人无法即时察觉的地方发生,带来直接的伤害。进入数字时代后,网络霸凌更是随处可见,它能把攻击无限放大,让受害者陷入无形的压力网络之中。
霸凌者如何养成?
霸凌行为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环境、家庭和心理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
- 家庭氛围:
在混乱的家庭里,规矩反复无常,孩子难以分辨对错;在过于严苛的家庭中,孩子压抑已久的情绪可能以霸凌爆发;而过度宽松的家庭,则使孩子缺乏界限,难以适应校园规范。 - 错误的认知:
孩子可能逐步形成一种信念——“霸凌能带来力量”、“霸凌能赢得同侪的认同”。一旦这种想法未被及时修正,就容易固化成习惯性行为。 - 社会与媒体影响:
暴力新闻、娱乐节目,甚至同侪间的模仿,都可能在无形中强化霸凌行为。
霸凌者的心理动机
李莉莉解释,霸凌者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同的心理需求:
- 自我价值低落型:
长期被否定的孩子,可能通过贬低他人来掩饰自卑。
→ 帮助方式:从兴趣与专长出发,设定小目标,逐步重建自尊。 - 情感忽略型:
缺乏关爱的孩子,会借由挑衅与冲突来换取存在感。
→ 帮助方式:给予正向的关注与肯定,让孩子感受到健康的被需要。
媒体报道的双重效应
媒体对霸凌的高度关注,带来两面影响:
- 对受害者:报道中的悲剧案例,往往加深他们的恐惧与无力感,担心揭发只会让自己更糟,因此选择沉默。
- 对霸凌者:一部分人会因此警惕,提醒自己不要跨越界线;但也有人变得更隐蔽,甚至学习新的手法规避监督。
这种“两极效应”提醒我们:媒体的关注必须谨慎,既要唤起社会意识,也要避免过度渲染。
被忽视的角色: 旁观者
讨论霸凌时,社会往往只看到加害者与受害者,却忽略了旁观者。
老师虽然重要,但由于身份是师长,霸凌者常会刻意掩饰;真正最接近现场的,往往是同侪。许多旁观者因为害怕被牵连而保持沉默,但这份沉默,往往助长了霸凌的气焰。
如何让旁观者成为守护者?
- 打破沉默:理解不发声就是默许。
- 给予勇气:让他们知道行动会获得支持。
- 建立保护机制:只有当旁观者感到安全,才会有力量守护受害者。
结语: 社会还能做些什么?
李莉莉提醒,很多霸凌者在真正行动之前,已经展现潜在警讯,例如叛逆、不听劝、过度炫耀、爱踩低别人。这些行为其实是孩子内心创伤的投射,若能及早介入,就有机会引导他们走向修复,而不是伤害。
要真正防治霸凌,社会需要从三个面向着手:
- 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情绪觉察与调适能力,让孩子在成为霸凌者之前,就学会面对愤怒与压力。
- 人际关系教育:在网络时代,重建人与人的连结,从小教导孩子尊重他人,不要纵容“小小的错误行为”成为霸凌的种子。
- 生命教育:培养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不要等问题出现才寻求帮助,而是提前建立觉察与责任感。
“受害者需要守护,霸凌者需要引导,旁观者需要被赋能。”——这是李莉莉对社会的呼吁。唯有家庭、学校、媒体与社会携手合作,才能减少霸凌的发生,为孩子打造一个更安全、更温暖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