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式传播HIV是心理出问题
题目: 报复式传播HIV是心理出问题?
媒体: 八度空间 - 活力加油站 (2025)
主讲人: 李莉莉临床心理治疗师
日期: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A. HIV 感染者心理状态

“他们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一个人承受。”

HIV,是一种身体的疾病,更是一场心理风暴。确诊之后,真正的挑战往往来自内心的动荡:否认、自责、恐惧、羞耻,以及无人可倾诉的孤独。报复性行为并不总是源自恶意,它常是长时间求助无门下的情绪爆发。唯有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才能在伤害发生之前,真正提供协助。

在这段由李莉莉临床心理师深入分享的访谈中,她揭开了大众不愿碰触、却真实存在的心理议题:感染者的内在痛苦、被排斥的焦虑,以及极端行为背后的求救信号。


B. 年轻人为何成为感染高风险族群?

马来西亚 HIV 感染者中,20–29 岁的年轻男性为主要族群。在新确诊的 10 位患者中,约 9 位为男性。高感染率的背后,常与以下心理和行为动因有关:

  • 好奇心驱动: 第一次性行为无保护,误以为“只要一次,应该不会出事”。
  • 朋友怂恿: 被引导使用交友软体、参与派对、尝试刺激性行为。
  • 风险低估: 普遍认为“自己很年轻、很健康,不会那么倒霉”。

这类群体往往并非完全无知,而是缺乏经验判断,或对 HIV 风险的严重性认知不足。


C. 确诊后,心理才是真正的难关

感染 HIV 的心理历程通常分为几个阶段。

常见心理阶段:
  1. 震惊与否认: 认为“怎么可能是我”,一度不接受诊断。
  2. 焦虑与恐惧: 担忧自己的健康、收入、家庭、未来是否还能维持。
  3. 孤独与隐忍: 选择不对任何人透露,在治疗中独自承受药物副作用与心理煎熬。

文化背景与性议题的污名,也使许多感染者难以寻求支持。沉默与压抑成为日常,负面情绪日渐积累。


D. 报复心理:不被看见的求救讯号

报复性传播并非简单的“加害行为”,更深层的是“想要被理解”的心理动机。当长期的孤独与挫败感没有出口,极端行为可能成为一种“扭曲的求助”。

情绪轨迹: 恐惧 ➜ 愤怒 ➜ 怨恨 ➜ 报复冲动

在这个情绪链中,愤怒是最容易转化为行动的节点。

三类高风险个案:
  • 忧郁型 : 自我价值感低落、逃避快乐人群,倾向寻找负面情绪认同。可能产生“既然我无法好起来,那就大家一起毁灭” 的想法。
  • 创伤型 : 曾因性侵或暴力被动感染 HIV,处于双重创伤中。愤怒与恐惧夹杂,缺乏情绪出口时易走向报复。
  • 反社会型人格型 : 缺乏同理心与罪恶感,将传播 HIV 视为武器或控制手段,不认为自己有责任。

这些并非天生“坏人”,而是在缺乏早期心理介入与支持的状态下,陷入高风险情绪循环。


E. 心理评估:识别风险、介入辅导

为了减少高风险个案的报复行为,医院与相关机构已将心理评估纳入 HIV 感染者诊疗流程。

评估内容包含:
  • 是否存在:忧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 是否具有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边缘型人格
  • 是否具备基本的“判断是非”能力
  • 是否具有自控能力或攻击风险

心理师将依据患者的言语、情绪反应与心理测验结果,给予相应介入与支持建议。


F. 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若感染者在明知自己携带病毒的情况下故意传播,将构成刑事犯罪。然而,若当事人在传播行为发生当下,因严重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失去判断能力,则可能不负刑责。 法律以行为是否“具有意识与恶意”为判断标准,但也需结合专业心理评估,确认其行为背后的认知状态。


G.社会支持存在,关键是被看见

对许多感染者而言,最艰难的不是治疗本身,而是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只有当社会提供明确可用的支持系统时,患者才可能主动求助,而非转向破坏性行为。

可协助单位包括:
  • 府医院/诊所: 提供 HIV 抗病毒药物、健康追踪、基础心理辅导
  • 马来西亚艾滋病理事会(MAC): 心理咨询、法律协助、职业培训、职场媒合
  • 法律援助中心(LAC):支持感染者处理歧视、解雇、法律维权等争议
  • 粉红三角基金会(PT Foundation): 提供匿名 HIV/性病检测、心理辅导、性别权益倡导、健康教育等支援

这类机构不仅提供服务,更在背后支撑感染者走过最孤立的时期。若在职场遭遇歧视、情绪崩溃时无人可谈、医疗系统接触门槛高,这些组织就成了“最后的守门员”。在实际案例中,PT Foundation 及 MAC 曾协助患者取得法律援助、重新培训技能并回归职场。


H.理解胜过审判

HIV 并非人生的终点,但若没有心理支持,它可能成为自我毁灭的开端。 一个“看起来可怕”的行为者,往往只是一个在黑暗里呼救太久、没人回应的人。 为防止更多伤害发生,社会必须跨出一步,不只治疗疾病,同时也要照顾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