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 你的孩子有内耗型人格吗?
时间: 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
主讲人: 李莉莉临床心理治疗师
什么是内耗?
内耗是焦虑和忧郁之前的心理活动,如:多愁善感,钻牛角尖,胡思乱想、心神不宁。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不断地为其做准备,甚至超过了正常的筹备期,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很有可能是出现了内耗型人格。这类型的人会纠结于某事某物,引发自我消耗,照成自我世界崩塌,精神状态也变得脆弱。如果身边没有拉他一把或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久而久之,就会慢慢有忧郁症和躁郁症的出现。
父母可以在孩子有内耗的想法时介入,并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观点 (正面)去看待这个事情。从而让孩子脱离内耗 或者“多愁善感“的情绪,以避免这种情绪在长大之后变成一种习惯。
内耗的症状
内耗与三思而后行的区别?
内耗是不断地围绕着事情、问题的本身盘旋,纠结,而三思而后行是在思考着如何去解决那个事情和问题。
内耗如何形成?
人的成长阶段,从婴儿前期(一岁半之前)开始到成年后期 (六十岁之后),都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内耗”。当一个人有内耗的情绪出现,而没有其他人的介入时,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婴儿前期 (一岁半之前)的时候,当他哭闹时,没有人出现帮他解决问题,例如:饥饿,上厕所,不舒服等等,这会让婴儿出现 “怀疑” 的心态 :“为什么没有人理会我?”这种内耗的行为。为了避免以上的情况出现,父母必须在婴儿哭闹时及时出现和给与回应,这样才能确保婴儿可以产生“信任”的感觉。
婴儿后期 (一岁半到三岁)的时候,大多孩子已学会走路和爬行这些行为。这个时候,父母要给多一些鼓励和赞美,让孩子可以学会自主地去做这些行为。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没有理会孩子,那孩子就会出现羞耻的行为,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内耗。这会导致孩子无法发展出“自主”的行为,而需要依靠他人去完成一些基本的行为,如走路和爬行。而“自主”这个行为是应对“内耗”的能力。一个人需要有“自主”,才能发展成“主动”这个能力。每个人需要学会主动,才能发展到学习帮助他人,勤力等等这些能力。
青少年期 (十二到十八岁)是个人从小孩成长到大人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候,他们会去寻找一个定位和角色,例如:自身的性格,未来的梦想,目标等等。他们会积极的去寻找自身的定位,而出现模仿他们想要成为的人的行为举止,如:追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那他们就会出现角色混乱,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内耗”。反之,如果成功找到自身的定位,那他们就会出现角色统一,这种正面的人格特点。
短期内耗 VS 长期内耗
在每个年龄层的“内耗”心理活动,如果有父母、他人的介入,这种短期的“内耗”并不会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的是长期的内耗,比如在经历“内耗”却没有人介入。长期如此,就会导致个人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忧郁和生活功能障碍如:抽离社交,睡眠障碍,饮食失调,专注力低落等等。如果长期的内耗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那就会造成一些精神上的问题。
如何判断自身是否有“内耗”的问题?
以下为一个小测试,用于测试自身在过往一个星期里的压力、焦虑和忧郁的指数。
*** 仅供参考,无诊断用途。
如何看待测试结果?
根据DASS21分数分析,如果分数落在“轻微”,那你可以去找身边的人如:朋友,亲人等等,去倾诉自身的压力或情绪。如果分数落在“重度”或以上,那就建议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内耗”问题,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
社交支持
父母需要给与孩子社交上的支持,就是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即刻的纠正,如:“你这样想就不对了。” 这会造成孩子在有“内耗”的问题时,不敢勇于表达自我的感受和想法。
参与社交活动,休闲活动
聆听之后,父母能够寻找另一个合适的时间,去带领和引导孩子参与一些休闲活动和社交活动。这样能够帮助孩子脱离“内耗”,引导孩子学习放松和从情绪本身走出来。同时,孩子也能够了解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物值得被关注,而自身“内耗”的问题,并不是生活中的全部。
及时肯定
如果孩子在参与了社交和休闲活动后,跟父母提及要参与更多这些活动或从活动中发现有所领悟生活里还有很多其他事物值得被关注或想要献一份力去贡献社会,那父母就必须及时的给与孩子肯定。
如果父母本身也在经历着“内耗“的问题,那要如何做呢?
以身作则
如果父母本身也在面对生活上的问题,如:自身父母离世,而陷入悲痛和“内耗“的问题,那父母就需要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如何面对”内耗“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举个例子:母亲的亲人(自身的妈妈)离世,母亲很伤心。那母亲本身可以去寻找他人的关怀和倾述自身的情绪和问题,然后可以去参与一些让自己放松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学习到遇到“内耗“时,可以寻找其他人来倾述并参与一些休闲活动来释放自身的情绪。
备注: 以上内容摘自于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8TV活力加油站,课题为 “ 你孩子有内耗型人格吗?”欲知详情及寻求协助, 请联络我们的办事处。
时间: 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
主讲人: 李莉莉临床心理治疗师
什么是内耗?
内耗是焦虑和忧郁之前的心理活动,如:多愁善感,钻牛角尖,胡思乱想、心神不宁。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不断地为其做准备,甚至超过了正常的筹备期,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很有可能是出现了内耗型人格。这类型的人会纠结于某事某物,引发自我消耗,照成自我世界崩塌,精神状态也变得脆弱。如果身边没有拉他一把或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久而久之,就会慢慢有忧郁症和躁郁症的出现。
父母可以在孩子有内耗的想法时介入,并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观点 (正面)去看待这个事情。从而让孩子脱离内耗 或者“多愁善感“的情绪,以避免这种情绪在长大之后变成一种习惯。
内耗的症状
- 胡思乱想
- 心神不宁
- 多愁善感
- 心结/纠结
内耗是不断地围绕着事情、问题的本身盘旋,纠结,而三思而后行是在思考着如何去解决那个事情和问题。
内耗如何形成?
人的成长阶段,从婴儿前期(一岁半之前)开始到成年后期 (六十岁之后),都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内耗”。当一个人有内耗的情绪出现,而没有其他人的介入时,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婴儿前期 (一岁半之前)的时候,当他哭闹时,没有人出现帮他解决问题,例如:饥饿,上厕所,不舒服等等,这会让婴儿出现 “怀疑” 的心态 :“为什么没有人理会我?”这种内耗的行为。为了避免以上的情况出现,父母必须在婴儿哭闹时及时出现和给与回应,这样才能确保婴儿可以产生“信任”的感觉。
婴儿后期 (一岁半到三岁)的时候,大多孩子已学会走路和爬行这些行为。这个时候,父母要给多一些鼓励和赞美,让孩子可以学会自主地去做这些行为。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没有理会孩子,那孩子就会出现羞耻的行为,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内耗。这会导致孩子无法发展出“自主”的行为,而需要依靠他人去完成一些基本的行为,如走路和爬行。而“自主”这个行为是应对“内耗”的能力。一个人需要有“自主”,才能发展成“主动”这个能力。每个人需要学会主动,才能发展到学习帮助他人,勤力等等这些能力。
青少年期 (十二到十八岁)是个人从小孩成长到大人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候,他们会去寻找一个定位和角色,例如:自身的性格,未来的梦想,目标等等。他们会积极的去寻找自身的定位,而出现模仿他们想要成为的人的行为举止,如:追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那他们就会出现角色混乱,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内耗”。反之,如果成功找到自身的定位,那他们就会出现角色统一,这种正面的人格特点。
短期内耗 VS 长期内耗
在每个年龄层的“内耗”心理活动,如果有父母、他人的介入,这种短期的“内耗”并不会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的是长期的内耗,比如在经历“内耗”却没有人介入。长期如此,就会导致个人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忧郁和生活功能障碍如:抽离社交,睡眠障碍,饮食失调,专注力低落等等。如果长期的内耗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那就会造成一些精神上的问题。
如何判断自身是否有“内耗”的问题?
以下为一个小测试,用于测试自身在过往一个星期里的压力、焦虑和忧郁的指数。
如何看待测试结果?
根据DASS21分数分析,如果分数落在“轻微”,那你可以去找身边的人如:朋友,亲人等等,去倾诉自身的压力或情绪。如果分数落在“重度”或以上,那就建议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内耗”问题,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
社交支持
父母需要给与孩子社交上的支持,就是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即刻的纠正,如:“你这样想就不对了。” 这会造成孩子在有“内耗”的问题时,不敢勇于表达自我的感受和想法。
参与社交活动,休闲活动
聆听之后,父母能够寻找另一个合适的时间,去带领和引导孩子参与一些休闲活动和社交活动。这样能够帮助孩子脱离“内耗”,引导孩子学习放松和从情绪本身走出来。同时,孩子也能够了解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物值得被关注,而自身“内耗”的问题,并不是生活中的全部。
及时肯定
如果孩子在参与了社交和休闲活动后,跟父母提及要参与更多这些活动或从活动中发现有所领悟生活里还有很多其他事物值得被关注或想要献一份力去贡献社会,那父母就必须及时的给与孩子肯定。
如果父母本身也在经历着“内耗“的问题,那要如何做呢?
以身作则
如果父母本身也在面对生活上的问题,如:自身父母离世,而陷入悲痛和“内耗“的问题,那父母就需要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如何面对”内耗“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举个例子:母亲的亲人(自身的妈妈)离世,母亲很伤心。那母亲本身可以去寻找他人的关怀和倾述自身的情绪和问题,然后可以去参与一些让自己放松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学习到遇到“内耗“时,可以寻找其他人来倾述并参与一些休闲活动来释放自身的情绪。
备注: 以上内容摘自于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8TV活力加油站,课题为 “ 你孩子有内耗型人格吗?”欲知详情及寻求协助, 请联络我们的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