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Zon 生命教育学苑创办人兼心理咨询师李莉莉于9 月13 日(星期三)中午12 时正受邀到爱FM(Ai FM)电台分享,主题为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 。
在传统的华人家庭里,父母通常都不会和年纪小的孩子解释“死亡”的真正意涵。除了担心孩子会不明白,父母也担心孩子听了会感觉害怕。 其实当孩子们面临生离死别,特别是家人的离开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在不造成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认识死亡。
三岁以下-对死亡没有概念
对于人事物,孩子只懂得“有”和“没有”,在认知上对死亡没有概念。
三岁至五岁 - 对死亡有初步概念
孩子对于死亡的概念是---短暂的,人事物会“复活”的。就如卡通片,人或动物死了又活过来。这个时候,可初步的让孩子了解死亡。如何初步了解呢?
第一,透过阅读生命教育绘本里的景象和图像,让孩子掌握初步的概念 (例:了解生物从被关爱直到死亡的过程,包括人类和动物)。 第二,当孩子在不适合读绘本的葬礼现场时,父母可以趁机教育孩子关于死亡这个课题。当孩子对死亡提出疑问时,父母需要诚实回答孩子 (例:“往生者”已经去世了,不会再回来了)。 父母也可以用宗教信仰的方式回答(例:亡者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天堂)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让孩子参与葬礼,给孩子发问及说出感受的机会,这样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当孩子哭泣时,教育他们这是生命结束的其中一个方法。切记孩子哭泣感到焦虑时要拥抱他们,给予安全感。这个时候一定要安抚孩子,父母还是会一直在身边,告诉他们不要担心。父母可以先引导他们说,老人家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去世。 暂且不需要 说明各个年纪都有可能去世,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看见死亡会焦虑和不安,所以不适合了解以及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五岁至九岁 - 认知开始成熟,了解死亡是永恒的
此时,孩子虽对死亡有概念了,可是心里觉得死亡是可以被掌控的。 孩子觉得死神或天使可以帮忙停止死亡的发生。
在这个阶段,带孩子观看大自然界的景色,了解万物结束后会重生的概念 (例:日出日落或水蒸气的变化形态)。告诉孩子生命大自然景色 (人事物) 的变化就像一个轮子,一直在轮转。 此外,告诉孩子盂兰节或清明节真正的起源和意涵,传达正确和正 面的讯息。 扫墓时,引导孩子清明节的意义是缅怀和纪念祖先,并且是喜悦与伤感并重的。 展现两种情绪(喜悦与伤感)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情绪发展。例如,展现喜悦的情绪和孩子分享与亡者生前的快乐时光。同时,可以展现伤感情绪 (表示想念),不需要 完全隐藏,可是避免在孩子面前哭泣。
九岁以上 - 认知更成熟,可以接触更多关于死亡的讯息
在这个年龄层,父母可以开始和孩子深入解释死亡这个课题,方法包括透过宗教信仰解释。这时候,除了灌输往生的概念,父母应深入地教导关于临终的这个部分。 孩子可以学习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临终的亲人,以及如何与他们互动和相处。 这能够让孩 子对死亡的接受度变得更深入。 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开始解释人生无常 (例:人类不一定老了才会死亡)。 让孩子学习感恩和体谅,珍惜眼前的人事物。此外,父母必须准备孩子对这个课题发出任何疑问 (例:为什么人去世要有葬礼?/可以自己选择和 设计葬礼吗?)。 面对孩子的疑问,父母应该以认真的态度,灌输孩子关于生命终点最真实的资讯和意涵。
注: 以上分享内容取自于在2017 年9 月13 日, Ai FM 爱生活单元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 欲了解完整内容,请联络办事处。我们会请心理咨询师协助您。谢谢。